11年專業生產絕緣端 子,冷壓端子的廠家 |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產品中心 | 新聞中心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留言反饋 | 聯系方式 |
本文章轉載于騰訊財經?!?A >東莞市固接電子有限公司”主營產品:kst端子、冷壓端子、絕緣端子、預絕緣接線端子、絕緣接線端子、預絕緣端子、空中接頭、空中膠殼、線對線膠殼
審計署昨日公開三公支出:去年財政預算2711萬,擁有公車206輛,購置及運行費達1229萬,占總支出近半。這是迄今中央單位中公布三公經費最詳細的部門。
昨天,審計署公布了其“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情況,是繼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中科院后第6個公布“三公”經費的中央部門,也是公布內容最詳盡的一次,告知了公眾“三公”經費到底用在了哪些地方,如購車4輛,花費115萬元,公務用車206輛,平均每車運行維護花費5萬余元。
審計署公布的“三公”經費情況表反映了審計署(含署本級、18個派出機構和7個直屬事業單位,下同)所有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和公務接待費的財政撥款支出情況。
根據審計署公布的數字,其去年的“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為2711.65萬元,當年決算即實際支出2488.79萬元,減少了222萬余元。相比之下,今年“三公”經費預算為2687.06萬元,比去年的預算少了24萬余元,比去年實際支出多198萬余元。
引人關注的是,這次審計署公開了其公務車編制和實有數:206輛,這在中央部門中開了先河。其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幾乎是因公出國(境)費和公務接待費兩項之和,達到1229.65萬元。
不過,在審計署此次公布的“三公”經費情況中,說明使用詳情的,只有去年的實際支出情況。去年和今年的預算仍是比較籠統的數字。
■焦點·公務用車
206輛
首次透露公車數字
公務車數字一直備受公眾關注,審計署昨天在說明“三公”經費使用情況時透露,去年,審計署及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的公務車輛編制數和實有數均為206輛。
去年,審計署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支出達1229.65萬元,這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支出。其中車輛購置支出115萬元。按國家規定的汽車配備使用標準,全年更新購置轎車2輛,每輛25萬元;小型客車1輛,花費27萬元;越野車1輛,花費3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審計署在公務用車方面的實際支出與預算相同,而今年的相關預算僅少了24萬余元。
5.41萬元
油價漲增養車費
車輛運行維護占支出大頭。去年,審計署全年車輛運行費1114.65萬元,平均每車運行維護費5.41萬元。
審計署解釋說,較之往年,去年單車運行維護成本有所上升,而這源于三大原因。首先是去年油價持續上漲,燃油費成本增加;其次是現有車輛使用時間長,車輛油耗大,維修成本偏高;最后是審計機關沒有配備業務用車,審計時,為解決省內或同城審計人員的交通問題,使用公務車接送審計人員。
■焦點·因公出國(境)費
1.67萬元
出國人均過萬元
去年,審計署因公出國(境)費預算為617萬元,實際支出616.72萬元,按其公布的因公出國(境)人數計算,人均花費1.67萬元。
這包括按照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的因公出國(境)計劃,全年安排因公出國(境)團組69個、368人次。其中,部級領導參加世界審計組織、亞洲審計組織以及聯合國審計、訪問外國審計機關10個團組、60人次,司局級、處級及以下審計人員與外國審計機關同職級人員開展雙邊交流、參加世界審計組織、亞洲審計組織以及其他國家審計機關組織的國際研討會和培訓班等59個團組、308人次。
審計署昨日公開三公支出:去年財政預算2711萬,擁有公車206輛,購置及運行費達1229萬,占總支出近半。這是迄今中央單位中公布三公經費最詳細的部門。
葉青(微博),全國人大代表,曾連續8年就公車改革上交議案。圖/CFP
“審計長劉家義給其他部長每個人送了一個大‘鴨梨(壓力)’”
京華時報:審計署的“三公”經費公開情況說明可以稱為樣本嗎?
葉青:審計署公布的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公開、最滿意的“三公”數字。
京華時報:這種詳細度是否與審計署職能有關?
葉青:當然,在其他部門的“三公”經費公開尚不能使公眾滿意的情況下,以經濟審計維護公民權益為重要職能的審計署如果都含糊其辭蒙混過關,那其他中央部門會怎么做,可想而知。
實際上,可以認為審計署做了一個表率,審計長劉家義在6月底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時說過,審計署去年“三公”的數字,是經過他們嚴格審計過的,所以,要公布就得有個審計署的樣子。目前來看,他們是最令人滿意的。下一步看看還有沒有更滿意的。
京華時報:您是說審計署公布的并非全讓人滿意?
葉青:確實還有缺陷,沒公布今年“三公”預算具體情況。決算與預算同樣重要,結果只做了一件,令人遺憾。
京華時報:這是否與目前的預算體系有關系?
葉青:是的,“三公”公開今年是第一次,沒有先例,肯定問題一大堆,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以后的預算法肯定有針對“公開具體”的管理條文,現在從法律上沒有要求,也沒辦法對不進行公開的部門進行懲罰。
京華時報:就是拿它們也沒轍了?
葉青:在社會和輿論的聚焦之下,審計署已公布得這么詳細,其他部長也會很緊張的。審計署公布了每輛車的維護費用,每個出國人員的費用,那么其他部門敢不敢公布這么細,如果再想蒙混過關,如何面對公眾。也就是說,審計長劉家義給其他部長每個人送了一個大“鴨梨(壓力)”。我們會期待下一個公布的會是誰。
京華時報:部門之間也在比較,總的趨勢是在細化?
葉青:不能比它(審計署)差,要不然會挨罵。國務院沒有出臺關于“三公”公開的通知,包括公布到什么程度,細化到什么內容等。這也導致有的部門找理由想蒙混。我想有了今年的經驗,明年可能有所進步。